高德荣:一个老县长的追梦故事——民族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3-16    浏览次数:27032   【字体:

1.关心小学生的教育

       高德荣从不懈怠并一如既往地关注独龙江的教育问题,改善目前的教育处境,一直是他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独龙江中心校是位于独龙江乡政府附近的一所小学,全校有372名学生和38名教师。在当地,像这样大规模的学校还是不多见的。

       2010年春节前后,独龙江的天气依然很冷,封山的大雪还没融化。乡里的几个孩子不想上学,偷偷从学校跑了出去。消息传到高德荣耳朵里,他一刻也坐不住,立马起身心急火燎地跑到派出所寻求帮助。考虑到孩子年龄还小,单独出行很危险,他苦苦央求武警官兵出动寻找这几个孩子。在大家准备出发的一刹那,高德荣突然叫住了大家,嘱咐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孩子。找到千万不要打骂他们,有话等回来再好好说。

        高德荣清楚,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观念落后会加重学生失学状况。所以,只要能抽出时间,他就会跑去学校看望孩子,安抚老师。每年的教师节和儿童节,高德荣都会早早赶到学校,筹备庆祝活动,给学校捐款,带来筹集到的款项为品学兼优的孩子颁发奖学金。他经常说:学校是灵魂的铸造厂,教师是工程师;独龙族的明天就寄托在这些独龙族学子的身上。

         由于独龙江整体办学质量不高、教学条件较差,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所以高德荣对逃课的孩子报以宽容和理解。

         那天,从派出所出去寻找逃课学生的武警官兵,去了很久才见陆陆续续回来,听说派出所的人回来了,逃课的孩子们也找到了,高德荣一颗悬着的心这才终于落了地。

2.一支钢笔的故事

        以往那种与世隔绝的状态终究是要打破,目光高远、眼界开阔才能创造一个崭新的独龙江乡——对于独龙族学生而言,学习知识担负着改变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双重意义。

         1987年,高德荣正担任独龙江乡乡长。任职多年,他已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有事没事总爱往村民家中跑,房前屋后、家里家外看个遍。心里默默记下哪家缺吃少穿,哪家面临棘手的困难……,能帮的尽量帮,能想周全的都替村民提前盘算,更难得的是他只要出手都会一帮到底。高德荣惦记乡亲们眼下的经济困难,更关注村民后代的教育问题,因为他明白教育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道路,决定一个家庭的未来前景,直至决定独龙族这个民族的未来发展。

          因为多次听人说起迪政当村的一户贫困人家,但苦于一直没机会亲自去看看,这成了高德荣耿耿于怀的一个心结。这天他特地来到这户人家,一进门就为眼前的景象大吃一惊,真正的家徒四壁!扫视一周之后,高德荣表情凝重地伸手掏出兜里的两百元钱递给男主人,又脱下外衣给他披在身上。

        对方还没来得及张口说话,高德荣已快步走过去蹲在这家的孩子面前,掏出仅有的一支钢笔递给了小男孩,怜爱地摩挲着孩子的头发,语重心长地说:“这支笔送给你,好好读书,将来走出独龙江,为家乡建设做点贡献。”孩子被这突如其来的珍贵礼物惊呆了,怔怔地和高德荣对视了一会儿,才喜出望外战战兢兢地伸出脏脏的小手,爱惜地接过笔,紧紧攥在手里,脸上还挂满受宠若惊的不安和欣喜。

        一支钢笔在一个小男孩的心里种下了好好读书的信念,自此以后他用这支笔书写时再也不会倦怠,握着这支笔就握着乡长伯伯的鼓励,握着这支笔时刻能感受到乡长伯伯传递的坚持和拼搏的力量。不能说这支笔改变了一个独龙族少年的人生和一个独龙族家庭的命运,但这支笔伴随着一个独龙族少年主宰自己人生和改变家庭命运的过程。

         转眼20多年过去了,当年接受高德荣赠笔的那个小男孩现已长大成人,在贡山县参加了工作,每当想起当年的那份深切情谊和殷殷嘱托,他内心深处都充盈着沉甸甸暖融融的情愫和奋发向上的昂扬动力。

3.女孩也要读书

        阿利英,独龙江公路边双娃拉村一户村民家的大女儿,在读初中三年级,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榜首,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家中最好的。学校离家25公里,阿利英住校,只是每周回家过周末。中午就从学校出发,要步行6小时才能到家。阿利英最大的梦想就是考取云南师范大学,她要对得起“老县长”,不辜负“老县长”的期望。

         原来,在阿利英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家里因为经济困难决定让她辍学,老县长高德荣资助了她家一笔生活费,孩子复课以后,高德荣还不时地接济这个家庭。高德荣多次劝说阿利英的父母让孩子好好去上学,将来走出独龙江。高德荣深知,独龙族的孩子们不能再重复父辈贫穷又落后的生活,通过读书走出大山,走出独龙江。说到这里,阿利英忍不住笑出了声,她说:“‘老县长’很奇怪,见到独龙江边尤其是独龙族的孩子,他都要鼓励我们走出去,可他自己却偏偏爱往独龙江跑。”

         一位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独龙族失学女童,从二年级开始得到高德荣的资助。这个女孩是幸运的,也许这个转折将从此改变她人生的轨迹,赋予她掌握自己命运的可能与能力。鼓励孩子们走出去,自己却一而再地返回独龙江,高德荣虽然没有强加给孩子们学成报答自己、回报家乡的枷锁,但无疑他在这些孩子身上寄托着一个用学到的知识开拓人生、建设家乡的期望。

4.为培养人才拉关系

        独龙族的发展必然依靠国家、社会,但最重要的还要靠独龙族儿女自身的努力。教育发展问题是高德荣最顾虑而又最无奈的一块心病,他深知独龙族要进步就得学习知识,要发展就要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层次的文化指导。独龙族本就人口少,受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接受过一定程度学校教育的人口在民族总人口中占的比例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真正高层次知识分子简直凤毛麟角。多年来,只要能为独龙族培养出一个研究生、一位科技人员、一名士兵,甚至驾驶员,高德荣都可以不遗余力地四处托人走关系。

         2002年,有一名独龙族大学生报考了云南中医学院的研究生,这在独龙江绝对是件新鲜事儿。正当家人邻里都为他感到高兴的时候,考研结果显示他以几分之差没达到录取分数线。得知消息后“老县长”思量再三,决定走走关系,把电话分别拨到省教育厅和中医学院,恳请考虑民族因素和家乡对人才的渴望,收下这名独龙族学生,言辞诚恳,情真意切。打了两个电话,没有回音,大家以为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了。结果不久后,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亲自给高德荣回了电话,说他们愿意录取这位独龙族学生。此时,高德荣心中狂喜,一边一个劲儿道谢,一边不断地擦拭眼角的热泪。

       后来那名学生继续攻读了博士学位,成了独龙族第一位博士,独龙族首次有了自己民族的研究人员。

5.记挂学生的伙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学生而言,这贵为本钱的身体尤为重要。

         1977年,高德荣担任独龙江乡一所学校的事务长,同时兼任乡扫盲干事。当时,在校学生每个月可以得到一斤腊肉和三两菜籽油。学生正长身体,那点儿配额根本不够,孩子们瘦得皮包骨,有不少学生因为常年营养不良而在酷寒中病倒,加上缺衣少穿,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辍学。高德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伙食,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读书,每年大雪封山期间,高德荣都冒着酷寒为学生们向有关部门争取十斤肉。

        在大家心里,高德荣沉稳、亲切,面容和善,很少发脾气。可1979年的一天,他心急火燎地冲进独龙江乡物资调配员的办公室,嚷着跟他要肉。高德荣说学生身体太差,需要改善伙食,边说边把头扭到一边偷偷抹眼泪。

        这件事虽已然过去30多年了,当年的物资调配员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还是不住地点头和摇头,叹息声中,是他对高德荣那一刻心境的同情与共鸣。

6.小学生的义务护送员

        1980年“六一”前夕,独龙江乡孟地大队中心学校组建少先队大队,需要把教学点上的所有学生集中到中心完小。在孟地大队的五个教学点和一个中心完小中,青兰丹小学位置最边远,学生们到中心校需步行两天,且路途艰辛要经过多条溪水与河流。雨季来临,河水暴涨,高年级大个子的学生蹚水过河起码要淹至腰间,低年级的小孩子就更可想而知了。连日暴雨冲刷,山上土石也松垮了,行走在路上随时会遭遇高山滚落的巨石……

        学生出行必须得有成人护送,可路途艰险,责任重大,没人敢吭气主动承担这项人命关天的艰巨任务。担任区里扫盲干事的高德荣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主动提出护送学生。一路上,他与另外一位负责老师一道背着学生连过三条河,河水湍急,脚下石子尖利,背上的学生因为害怕,连眼睛都不敢睁,一个劲地往背上缩。到了岸上,放下背上的孩子,叮嘱好再折回去背等在对岸的其他孩子,每一次运送都要面对水深浪急的凶险,都要扛起肩上的责任如山。稍有差池不仅会把大义担当一笔勾销,而且直接危及孩子的生命,当然也包括两位老师自己的生命……历时两天多,将学生们悉数安全送达,高德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方才察觉脚上的鞋子早磨破了,脚趾头都出了血……

         在这件事上,高德荣用行动夯实了群众心中信任的堡垒,大家交口称赞:他做事甚至比亲人还靠得住。

7.寻找涉险的学生

         近年才修筑的独龙江公路是独龙江乡进城的唯一通道,独龙族初中以上的学生每年都要经由这条路到山外面求学,一年当中一般只在寒暑假回家两次,要是恰巧遇上大雪封山,学生也就不能回家了,要么寄住在县城的亲戚家,要么呆在学校。

        这一年,待到学校放寒假时,独龙江公路早已被积雪覆盖,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行人勉强通过也是冒着极大的危险。在县城里读书的独龙族学生很久没回家了,假期一到学校里到处冷冷清清,他们怎么呆得住呢?漫天大雪封住了回家的路,但封不住孩子们思乡的心绪。一想起家来,这些独龙族学生就都坐不住了。80多名学生经过再三商量,最后一致同意徒步回家,并且说走就走,即刻出发了。当时高德荣在县城里,一听说此事,一边立马跑去县一中痛斥问责,张罗补救行动,一边惊慌地联系乡政府赶紧组织人出去寻找返乡路上的学生。第二天一早,他立即奔赴独龙江,亲自参与寻找学生。几天折腾后,回乡的学生都找到了,高德荣又组织人把学生分批安全送回了学校。

        因为山上随时可能突降的大雪,这条路途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一不小心,来个雪崩,或者由于大雪覆盖找不到往常的路,行人随时都有脚下踩空、滚落山崖的可能。

        2014年元旦前夕,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重点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习总书记立即就此表示祝贺,并作出重要批示。

        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老高即将了却一桩牵挂平生的心事,他再也不用为孩子们假期返乡的安危问题而忧心忡忡。

8.老高的“下乡癖”

        都说老高既聪明又执拗,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他有办公室,但除了开会和接待,从来不用。比起固定处所的办公室,他更喜欢流动办公,在车上、在乡下,在村寨和农户家。老高下乡的经典行头是随手拿着的一顶斗笠、磨破了领口的衬衫、高高挽起的吊裤腿、沾满泥巴的旅游鞋。他和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熟得很,在村寨里穿行都是一边走一边忙不迭地和过往的人们打招呼。有人感慨,高德荣哪儿像个厅官,分明就是个老农嘛,下乡比老农下田都勤!可是,老高就是喜欢下乡调研,到处走走看看,还乐此不疲。

        他是喜欢下乡调研,可乡镇领导还真有点怕他来。因为每当遇到向上级领导汇报的情况,老高知道最多、了解最深入,分析起乡情、村情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头头是道、句句命中要害,比其他在座的分管领导掌握得更全面、更有高度。老高喜欢进村入户去了解情况,而不愿意把自己拘束在一间房间里听干部们念事先准备好的报告。下乡后,他习惯边走边看,边看边记。天晚了,他就找光亮,跑去老乡家拉家常,有时留下吃饭,高兴了还和主人开怀畅饮。

        说来也奇怪,老高觉得并没有刻意,但往往会跑到那些老弱病残的独龙族同胞家里,离开时都会记得给留下一两百块钱。钱不算多,但老高已经搜光了口袋。工作以来不间断地默默接济贫寒的同胞,他给予的时候没有算计、不图回报,但一路行来,播撒下的善良已经长成夹道的芬芳,这芬芳是对他的回报,也熏染着更多的人们。善良是一种可以迅速扩散的温暖力量!

9.抢险救灾的诚意

        2005年2月13日始,贡山县暴雪不断,持续的暴雪使全县的电力、交通、通信全部陷入瘫痪状态,大量民房、农作物、牲畜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132万元。

        县委副书记、县长高德荣一筹莫展,立即召集县里班子开了抢险救灾工作会,及时部署抢险救灾行动。根据多年的抗灾救灾经验判断,大雪一停,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雪崩和泥石流等二次灾害,如不提前防范将造成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危急时刻,高德荣担任了道路抢修组组长,这是个公认的“苦差事”。高德荣没黑天没白日地奔波在灾区,短短的十多天时间,他就跑遍了怒江沿岸二十几个村委会,带领干部群众深入一线抢险救灾;每到一处,他还挨家挨户地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2月18日,这天很冷。高德荣带着工作组视察独龙江公路沿线各村灾情。来到吉束村时,公路被雪崩阻断,无法通行。高德荣见状,麻利地从车上跳下来,对大伙说:“看来道路一时无法抢通。但是灾情刻不容缓,村里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干等不是办法。今天我们就是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也要走到双拉娃村。”于是,雪地上留下了县长高德荣他们坚定的脚印。道路又湿又滑,谁摔了就在积雪上留下一个倒地的印痕……

         三个多小时后,一行人终于到达双拉娃村。连续几个小时的雪地“急行军”,工作组成员们鞋袜尽数湿透,由于摔跤而几乎全身透湿的人也不在少数。刚到村口,就听见有人高声喊:“高县长带人来了”。乡亲们闻声纷纷跑出家门,一会儿工夫,大约聚集了200人。乡亲们迎着风雪,站在路边,很多人都哭了。

村民们心里悲喜交加,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在群众的眼里,高德荣就是强大有力的庇护;只要有他在,乡亲们就有了主心骨儿。

10.令人揪心的分娩

         2003年的冬天,独龙江依旧被大雪完全笼罩,这粉妆玉砌的世界看来很美,但却阻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村民们早已习惯了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生存,早早储备了生活必需品,镇定地围坐在火塘边,望着不住脚的漫天大雪,无所事事地蜷缩着向火取暖。

        这个时候的独龙江是一年中最为沉寂的,可是有一天,乡卫生院却因一位产妇的到来而炸开了锅。产妇难产,母子命悬一线,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片忙乱。乡卫生院的医生虽然全力以赴,但有限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条件在危及境况面前,仍然无能为力。产妇需要立即转往县城医院,但是大雪封住了救命的路!

        就在医生和家属一片慌乱手足无措的时候,高德荣闻讯赶来了,他迅速与贡山县医院取得了联系。得知情况危急,县医院决定立即派医疗队赶往独龙江乡卫生院援助。车子没法向前行进了,医疗队队员们就下车徒步翻越大雪覆盖的连绵大山。一面是艰难跋涉行进缓慢的医疗队,一面是生死边缘拼命挣扎的产妇,一面是焦虑不堪的家属。只见高德荣忙出忙进,一会儿向医生了解情况,一会儿去外面张望医疗队的踪影,一会儿又安抚产妇家属……天色渐渐暗下来了,高德荣惨白的脸露出无比凝重的神色。

        还有什么比绝望无助的等待更难熬?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医疗队不见,小婴孩也不见!产妇的双眼渐渐闭上,她实在是没有气力了……凌晨三点,县医院赶赴独龙江的医疗队终于到了乡卫生院,高德荣紧绷的心这才稍微一下一点点。救援队的医护人员一到达就投入了紧张的抢救。高德荣守在病房门口,见到进进出出的医生护士,就要急切地拉住,询问情况如何、需要做些什么。

        正当病房外的大家正缠着一名医务人员问情况,却听闻一道响亮的婴儿啼哭从病房里传出来,这哭声带来的是无比的喜悦,它划破了乡村的宁静,也扫光了人们心头浓翳的阴霾,老县长高德荣的脸色不再惨白,瞬间红润了许多……

11.邻家大叔般的官员

       第一次相遇高德荣时,傈僳族村民肯啊勇来双拉娃村黑娃底三组的时间并不长,还不认识他。那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独龙江正在修公路。就在工程队推进到肯啊勇家附近的时候,一位大叔满脸和善、脚步轻快地走到他的跟前,仔细询问家里的生活情况。肯啊勇坦诚相告没有隐瞒,只觉得眼前是一位邻家大叔跟自己拉家常,因为单从言谈举止看,这人很是让人觉得亲切。不经意间,直爽的肯啊勇连家里的困难处境也一同说“跑”了嘴。平时也没什么人问起这些,肯啊勇的心里正好装着一些生活中的大小烦心事,就此一吐为快好了。两人一直聊到口干舌燥,方才各自散去。

        再后来,工作队到村里推广玉米、土豆种植时,肯啊勇又遇到当初那位拉家常的大叔,还是面带微笑那么亲切,只见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耐心地将种植庄稼的技巧讲给肯啊勇和村民们听。肯啊勇在心里认定,这真是一位好心的庄户大叔。

        事后很久,他才知道这位邻家大叔原来是个“当官的”,而且官还不小咧,当过贡山县县长。

        修路时偶然的一次拉家常,实际是一次民情暗访。肯啊勇家的情况就此装进了“老县长”高德荣的心里。后来,他家就成为了县里的帮扶对象,这一帮就是多年。至今,提起这件事,肯啊勇还有点难为情。如今的肯啊勇家有了像样的住房和稳定的收入,还买了摩托车,孩子也读上了书。当初和高德荣在路边闲聊的肯啊勇原本并没有足够的勇气规划这样的生活,但在“老县长”的帮扶、鼓励和带动下,一切就这么都成了真。

        整个独龙江乡,像村民肯啊勇当初那样的困难户有很多,都得到了“老县长”高德荣为他们争取的帮扶,如今这些人家也普遍和肯啊勇家一样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12.脑子里的定位仪

        “老县长”高德荣喜欢到全县各处去调研,身上随时携带三样东西,一个GPS定位仪、一台照相机、一部摄像机,视若珍宝,从不离身。每到一个地方,就习惯性地做个记号,长此以往就全面掌握、透彻分析了贡山县的实际情况,以便为后续发展做好产业规划。

        目前,贡山县的两大产业草果种植和重楼培育就是得益于老县长高德荣的产业规划。“老县长”拿照相机和摄像机把贡山每一寸土地都记录下来了,他就是贡山县发展的定位仪,说起贡山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高德荣就贡山县的事做报告从不用讲话稿,别人以为是他能说、记忆力好;但实际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贡山的所用事情都已经装在脑袋里了,无需打草稿。

13.炊烟里的讯息

         高德荣在独龙江的家是一个木板楼,虽然简陋,但视野开阔,站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乡政府和周围的几个村子。老县长高德荣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一起床,不忙着刷牙洗脸,穿上鞋只管往门外跑,站在家门口一番眺望,如果发现哪家的烟囱几天不冒炊烟,他就会带着米面粮油登门去了。

         据跟随高德荣多年的驾驶员讲,“老县长”下乡时越野车都会带些米、油、衣服、被子,甚至锅碗瓢盆,遇到生活困难的群众就会接济一两样。他还经常拿出钱来给群众,随便在谁家里吃点鸡蛋,喝点茶,或是啃个把煮洋芋,他都会给人家两三百块钱。

         有时候高德荣兜里没钱了,可眼看还有村子没到,还有群众需要帮助。司机了解他的心思,深知他不给心里就不踏实,就从自己兜里掏出钱来递给高德荣,以便他发给群众。

 

14.入伍战士的“父亲”

         2001年,独龙江乡的一个小伙子光荣应征入伍。但是父亲早逝,他这一走家中就只剩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年近百岁的奶奶,这让他放心不下。刚到部队没几天,小伙子就情绪波动,想偷偷跑回家看看,又怕受处分令家中的亲人伤心,不对紧张的训练让他暂时没太多的空闲时间想家,但还是常常一个人背地里唉声叹气。一个月后,他收到了母亲请人代笔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道:孩儿,家里一切都好,“老县长”对我和奶奶很是照顾。在你走后,他来了两次,给了我们600块钱,还带了很多吃的、用的给我们,还和乡政府、村委会说好,一定要把我们照顾好。你不要担心我们,在部队里要好好干,可不能对不起“老县长”啊!

        母亲的来信,打消了想回家的念头,新入伍的战士强忍住泪水,咬咬牙,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没想到这位年轻人后来在部队一干就是8年,还获得了很多军功章。服役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令他至今难以忘怀。

          有一天,部队团政委专门到连队去看望他,年轻的战士真是有些受宠若惊,一来自己没有什么相熟的关系,二来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谈话中得知部队首长是因高德荣的关系而来的,“老县长”拜托部队严格要求、多多关心这名来自独龙江的战士;在给年轻人的信中,高德荣还说家中的事情有政府和乡亲们呢,叫他安心服役,听部队首长的话,努力进步。这封信在战士内心像燃着了一团火,焰光中老县长的样貌若隐若现。

      这种类似父子之情的男人与男人的交流,激励着这名独龙江籍年轻战士在部队苦练技能、勤学本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退伍以后,这名战士回到家乡,成长为独龙江乡孔当村村委会主任,与“老县长”一起为独龙族同胞建设幸福生活。

15.偏远山区的挂念

         2005年10月的一天,“老县长”陪同州商务局的一位领导到独龙江乡普卡娃村走访。当时该村是独龙江数得上的落后封闭的村子,全村住的都是茅草房,老百姓见了生人都不情愿开门。在这个边远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不要说大雪封山外人往往无法进入,就算真进到那里,过去习惯于原始群居、而今依然羞涩而胆怯的独龙族村民碰见生人,自然也是不敢接触的,要么就躲起来不出门,要么就像看稀罕物一样围观。

        但淳朴的村民们听到消息说“老县长”来了,家家户户敞开门表示对他的欢迎,在他们眼里高德荣不是“生人”,而是无需防范、没有隔阂的“自己人”。

        高德荣等人刚一进村民普三仁家的门,还没来得急坐下,村民们就蜂拥而至,他们手中带着东西,有的拿着一两个鸡蛋,有的捧着几个洋芋,有的提着一小袋米,还有的拿着几个芋头……你推我搡,把“老县长”团团围住水泄不通,争着抢着把带来的东西塞给他,顺便和他说上几句话。只见高德荣一面收下东西,一面掏出几百块钱递给乡亲们,然后招呼大家都围坐在火塘边。一时,大伙七嘴八舌话匣子都打开了,说村里的情况,说家里的情况,说生产生活,说读书看病等等。在这嘈杂声中,高德荣似乎也不太听得清大家都说了什么,但他自始至终耐心倾听一言不发,有时低头沉思,有时抬头远眺,有时眉头紧锁,有时又开怀大笑。

        聊着聊着,在动情处许多人留下了为难的眼泪,高德荣却始终没让一滴泪掉下来,他知道自己是这些独龙族同胞的主心骨儿,他不能表现出无助和软弱,而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改善他们的处境。只见,“老县长”定了定神,对乡亲们说: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独龙江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我们独龙族同胞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现在眼前是有些困难,但是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不要怕困难,要让困难怕我们,我们的独龙族同胞一定要像独龙江水一样向前走。

        “像独龙江水一样向前走”,这是一句独龙族老乡听得懂的朴实无华的话,也是一句蕴含了无穷力量气势磅薄的话。高德荣话音刚落,一位独龙族老大妈就站起来说话了,她拉住“老县长”的手,眼里仍然含着泪,但那声音中没有了原先的悲恐,有的只是深情的、默默的盼望。

16.有“磁场”的老县长

         跟高德荣聊天或一起工作的人,总会被他的“磁场”感染。他有一套调动别人积极性的独门秘笈,只要他在的地方,就充满欢声笑语,人人干劲十足。

       7年前,老县长高德荣率先在独龙江示范并推广种植草果。看到一部分草果已经进入挂果期,为了给大家鼓劲坚定发展草果种植的决心,高德荣提议开展“草果采摘比赛”;他还让各村干部在比赛中交叉检查监督,相互学习经验。这一创意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各个村的群众、干部都积极参与活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表现出极大的生产热情。巴坡村委会的干部和群众对“老县长”的这个点子赞不绝口,因为他们村的草果产量占全乡产量一半以上,这次比赛活动让他们村出尽了风头,全村人感到无比自豪,同时又感到很有压力。他们已经在心里攒足了一股劲,决定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来年还要乘胜前进,希望收入一年好过一年。

        实际上,老县长的“磁场”早在学校教书时就已经暴露出来了。当年的同事回忆说,高老师最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全校其他班的教室里传出的都是清一色的读书声,唯独高德荣上课的教室常常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声笑语。

17.对下属的关心

        2005年2月,一场雪灾席卷了整个贡山县,很多道路都被冰雪覆盖,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也随之受到了影响。令人深感暖意的是,贡山县全县各族干部职工都投入到抢险救灾一线,队伍非常壮大,县长高德荣也在其中。他一边指导救灾工作,一边安抚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只见他忙里偷闲手不停捣鼓着,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干嘛。不一会儿一阵香味飘散出来,高德荣急忙召集大家围过来吃“夏啦”(注:“夏啦”是一种用鸡肉、酥油和酒拌在一起制成的食物),说天冷,大伙儿都吃一些御寒。

        此时,高德荣的目光落到近旁群众身上,他看了看人群说:“天气寒冷,大家一定要多穿一些,衣服穿厚了身上才会暖,身子暖和了才不会生冻疮”。说完,他径直走出队伍,操起路边的铲雪工具又开始工作了。群众们停下嘴里的咀嚼和吞咽,愣怔地望着县长挥铲清雪的背影。那一瞬间,高德荣成了一缕阳光,驱散无边的寒意。

18.与助手的情义

        前不久,“老县长”高德荣去北京接受表彰,驾驶员小张好不容易得以车停人歇好好休息。可是,高德荣在回来的途中心急火燎,还没到县城就又给驾驶员拨起了电话。

       大清早,一阵急促的铃声打断了小张的美梦。他揉揉眼睛,接起电话正打算斥责这个不识趣的家伙,却听出是“老县长”的声音,立即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句“我今天要赶到独龙江,赶紧出来接我”将小张从舒适的被窝里拽了起来,驱车直奔县城去接高德荣。见了面,老高不慌不忙且面带笑容地朝小张走去,还热情地伸出双手。小张受宠若惊,不明就里。原来不久后省领导要视察独龙江,高德荣如此马不停蹄急着赶回乡,是想多抢些时间做准备。看到小张一脸疲倦,高德荣立刻给他安排了饭菜,还夸小张是功臣,要给他些慰问品。几句话后,小张就低头不语了。

        当初跟老高的另外一名驾驶员离职,高德荣带小张到商店购置了满满一车东西,毛毯、被褥、大米、烤火架等居家日用品一应俱全,还有林林总总的一些其他东西。知道的,这些东西是他送给跟了多年即将分开的驾驶员;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县长”要嫁女儿呢!买好东西后,高德荣来到那位驾驶员家中,放下东西连话未多少,只丢下一句“好好过日子,开心些,我还要下乡,先走了。”

19.“不近人情”的老县长

         封山期最令高德荣忧心,他担心村民的生活,不知道独龙族同胞们有吃穿吗、是否受冻。这时高德荣在家是万万坐不住的,他必须沿着独龙江挨家挨户走一遍,心里才算踏实,这可苦了跟随他的司机。

         说起来有件事,至今司机肖师傅心中还有怨气和情绪。爱人临盆那天,正下着大雪,原本肖师傅应该留在家陪伴妻子,守候孩子降生,但偏赶上高德荣赶到家里,说要下乡走访群众,需要驾驶员开车跟随。肖师傅心知肚明,高德荣这一下乡一天两天是不会回来的。看看妻子,摸摸她的肚子,再看看老县长,肖师傅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最终还是下乡去了。一路上肖师傅气鼓鼓的,眉头紧锁,没说什么话,心里巴不得这次差事马上完事,快马加鞭地赶回家守着妻儿。孩子即将出生,爸爸却不在身边,说起来母子俩也真够可怜的。四天后肖师傅回到家,孩子也已经出生四天了。原来他前脚出门,后脚孩子就降生了。

         别说肖师傅本人了,一家人都心存怨气。可是,他一到家,高德荣也很快跟来了,手里拎着两只鸡,一口一个“抱歉”,不时地冒出个“对不起”增加诚意,肖师傅全家哭笑不得。

         高德荣这个“工作狂”,着实让人又爱又恨。

20.关爱工程队的建设者

         “贡山条件艰苦,人家从外面来到贡山工作很不容易,我们对待外来干部要关心,要讲团结。”这是老县长高德荣经常对独龙江的干部群众说的一句话。

          每年都会有一批扶贫工作队或修路工程队被封山的大雪困在独龙江。很多被困的工人来自外地,很多人对半年之久的滞留都极不适应。每年的这个时期,高德荣就会出现在独龙江边,一面慰问群众,一面散发很多食物给外来人员。遇上高德荣不外出调研,这些队员还能去“老县长”在独龙江的家吃一顿好的,众人围坐在火塘边,吃饭、聊家常,队员们积攒的苦恼和寂寞向他一吐为快,不知不觉“老县长”也成了心理疏导高手。

        2013年初春,高德荣陪同州里和乡上的领导踏着大雪到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二标段建设工地,看望慰问春节前仍坚守岗位的武警交通三支队官兵和工人师傅。他首先充满热情地环顾四周,继而即兴讲话:同志们辛苦了!我们代表州、县、乡党委和政府来看望慰问你们!独龙江条件艰苦,感谢你们坚持施工,肯为我们的发展做贡献!希望你们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狠抓进度,为早日结束独龙江大雪封山历史做出贡献!祝你们春节愉快!

          在独龙江搞建设的施工队,不是头一次见高德荣。每逢年节,高德荣都会带些礼品走进施工队看望、慰问,把感谢和鼓励的话说到大家的心坎上。在工程队员眼里,这辈子干工程的地方多了去了,可唯有在独龙江,他们的感受最强烈、记忆最深刻。独龙江条件虽是最艰苦的,但他们得到的关怀和重视也是最多的,他们真心喜欢这里!

        难怪这些施工队的队员们都把高德荣当亲人!在老高那里,他们得到了关爱和尊重,还有久违的亲人般的情义。

21.雪堆里的天然冰箱

         在“老县长”高德荣眼里,雪堆用好了就是冰箱,无需通电,储藏室又大,操作灵活方便。

         每年开山之前,高德荣每年都会提前进入到独龙江公路45公里处驻扎,与施工队的队员们一起清理道路积雪,历时长达半年之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独龙江工作条件艰苦,地理环境复杂,令很多工程承包商望而却步。当地的施工队就不一样了,他们常年驻守独龙江,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高德荣的心里觉得对不起大家,工作艰苦也就算了,吃不好那就说不过去了。所以,他心里琢磨着给施工队的队员们弄些鲜肉来,可如何储存成了大问题。就在高德荣一筹莫展时,手上铲子里的积雪提示了他,把雪堆起来可以当冰箱用啊!试验之后,高德荣带领施工队员们开始了制造天然大冰箱的工程,先刨开一个雪坑,再将大量的新鲜猪肉埋进雪里堆好。

        聪明重要,有心更重要。后来每年的这个时候,施工队员们都会按照高德荣的方法就地取材炮制“冰箱”储存食物,解决了半年时间无法吃到鲜肉的难题。

22.新奇的数码奖品

           数码相机在独龙江的许多村子都算是新鲜物件,许多村民从未见过。就在高德荣建议开展巡山比赛那天,他把一台数码相机作为奖品发给了一名大家公认的优秀巡山队员,在大家的眼里,他最为勤劳、勇敢。颁发奖品时,高德荣当着所有巡山队员的面,说这相机是向上级申请后奖励下来的,大家都信以为真。获奖的村民之前没见过这样的稀奇物,就算奖给了他,也不会用。

         想到这些,高德荣决定抽出时间教教这位巡山尽职尽责的巡山员。每一个功能按键的操作要领,都得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教会。就在奖品下发当天,老县长抽了一天时间专门教那名获奖的村民学用照相。当他还沉浸在获奖的喜悦和感动中时,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广大群众的耳朵里。大家已经知道了,原来相机根本不是“老县长”向上级申请来的,而是他自己掏腰包买的。他希望有了这个相机,能更好地记录下独龙江的一草一木,同时也方便村民能更清楚地了解独龙江的资源和发展状况。

         现在,那名村民巡山员拿着它,认真地记录着独龙江的每一处美景、每一项资源,每天上山巡视,看看植物有没有遭人胡乱砍伐,珍稀动物有没有遭人偷猎,一有特别的景象,他就用拍下来,相机成了他的工作伙伴。渐渐地,他的工作每天都有惊喜出现。

        “老县长”也凑热闹跟着别人巡山,身上背着沉重的装备,边走边看边记录,他不嫌重,也不让人帮忙。

 

23.想当县长的小游客

          “贡山县长真好,长大以后我也要当贡山县长”,这话出自一名到独龙江旅游的小女孩之口。

那次出游,她坐的旅游大巴车被大雪困在了独龙江,帮忙推车的人群中,一位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个子不高,腰板却挺得笔直。只见他脚下牢牢地踩稳地面,用并没什么防护的双手紧紧搬住冰冷的车轮,与众人一起用力推车。车轮深陷雪中几十厘米,老人的脚步缓慢、坚定,双眼炯炯地关注着脚下的车轮。

         这一番场景不免引发了在场游客的议论,有人直接惊呼:怎么能让一位老人帮我们推车呢!令他们震动的还在后面,当从帮忙推车的老乡口中得知这个帮游客推车的老人竟是贡山县长时,游客们由最初的忿忿不平变成了肃然起敬,对这位身量并不伟岸的老者格外刮目相看。现场游客中的一名小女孩不由得发出了那句也要当县长、做好人的赞叹。

          此话一出引得游客和推车的老乡一阵笑声,高德荣尤为开怀。因为这话,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称赞,也表明在游客的心目中留有一个关于贡山县的美好惦念。

        以上事情发生在2005年2月,当时雪灾席卷了贡山县全境,受灾最严重的要数丙中洛镇了。县长高德荣一得到消息就赶到了现场,顶着依然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趟着雪和土混合的厚厚淤泥,他一边查看镇上主要街道的受灾损失,一边了解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的进展情况。财产损失主要是恶劣天气造成的,乡亲们都通情达理能够面对现实;但要坚定群众的信心就有难度了,而鼓励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更是难上加难。在这样棘手的时刻,高德荣又突然听说100多名游客被困雪山的消息。

         想到雪山上气候之恶劣,环境之复杂,救援之困难,高德荣一刻也等不及了,第一时间召集起救援队伍,迎着风雪,踏着泥泞,跑步赶往事发地点。他向救援人员强调:救人要紧,决不允许在独龙江冻死或冻伤一名游客。

        高德荣才一声令下,救援人员已经四散而开,自动在车轮边有秩序地找到站位。经过几个小时的全力奋战,终于听见车轮嘎吱嘎吱碾压积雪的声音,两个轮子终于转动起来了,在场所有的人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时,一名游客激动地一把抓住高德荣的手,紧紧相握……

24.车轮上的“办公室”

        高德荣当县长期间,需要两三个驾驶员轮流换班才能应付过来,不是他讲排场、说道多、难伺候,而是在独龙江开车这活儿本就太艰苦,高德荣又很忙,工作强度自然陡地提升几倍。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高德荣都和配给他的那辆工作用车难分难舍。怎么说呢?他这个人不是在向上级汇报情况、争取项目的路上,就是在赶赴基层调研的途中。在县城的办公室,对他而言简直形同虚设。对高德荣而言,他早已习惯、似乎也更钟情于“在车轮上办公”的生活。但这就苦了身边工作的驾驶员们,高县长的驾驶员要随叫随到,每次出差不花上几天时间是根本回不了家的。贡山县机关车队的司机们都知道,给高德荣当驾驶员不仅要技术好,还要境界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所以,跟随高德荣的司机们也不知道跟上他到底幸与不幸。

        在高德荣的驾驶员中有一位肖师傅,跟随高德荣工作的时间最长。2000年独龙江公路刚开通起,他就开始为高德荣开车至今。说起来这位虎背熊腰、戴一顶毡帽、架一副眼镜的藏族汉子,倒跟老县长有几分相似——性格豪爽,幽默率性,办事雷厉风行。很多人都说,肖师傅这样的身体素质和脾气秉性,正对高县长口味,他们之间根本不像领导与驾驶员的关系,做起事来能够推心置腹地互相商量着办。

        高德荣经常带着肖师傅外出,每次都说去钓鱼,还煞有介事地准备好鱼竿等工具。可结果到了那里,鱼竿一扔,高德荣自顾自地跑去移栽树苗了,肖师傅的“钓鱼游”也都毫无悬念地变成了“种树行”。哪里新修了公路急需种植行道树,高德荣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以钓鱼为借口把驾驶员“骗”出去,“老县长”之意不在于“钓鱼”而在于“种树”,要不怎么会鱼竿在江边撂了几天,不见钓鱼的人,也不见鱼儿上钩呢?唯有道路两旁倒是立起了不少新树苗。

        平日里高德荣从早到晚两头摸黑地忙,一有空儿就见缝插针地栽树,还发动工作队、乡党委、政府干部职工和群众一起植树造林。只有树多了,山体才能有所覆盖。他希望多种树,植被茂密,大山常绿,灾情少发。在“老县长”看来,只要万众一心,定会造就独龙江的美好明天。

         肖师傅曾眼含泪水地对采访的记者说:“什么叫合格的共产党员?‘老县长’就是。他忘我地为群众工作,不辞辛劳。我不仅佩服,而且心疼。”高德荣的党性觉悟和奉献精神,打动和感染着肖师傅,也在肖师傅的身上得到折射和传递。

25.一次难忘的下乡报道

        独龙江每年有近10个月的雨季,一到雨季,塌方、泥石流和高山滚石等险情频发。

         有一年9月份,发生了一次大的塌方。当时正在独龙江采访报道的几位省报通讯员,事后每每想起都还有些后怕。报道组一行原打算冒险通过事故路段,被高德荣制止后返回了乡政府驻地,才躲过了这场灾难。事发当天,报道组跟随高德荣一起前往马库村钦兰当小组查看安居房建设情况。从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出发不到半个小时,行至巴坡村斯拉洛桥附近,就遇到了塌方。此时,下了一上午的雨也渐渐停下来了,高德荣仔细地观察了许久之后,才慢慢开口说话,他对驾驶员说:“强行通过是能过去的。但我们需要再等一会儿,看看情况再说,可能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塌方。”很多人听到这话就紧张起来了,经过讨论,大家最终还是一致决定折返回乡政府。就在他们离开后的几分钟,第二次塌方就发生了,紧接着还发生了第三次塌方。第三次塌方发生时,一辆正在抢通作业的装载机不幸被冲入了独龙江,装载机驾驶员失踪。

        住在公路对面斯拉洛村70岁的普老汉说:“装载机就是在第三次塌方时被冲入独龙江的,那次塌方量太大了。当时,如果他们(高德荣与省报记者一行)强行通过的话,葬身独龙江的就多了一车人。”高德荣的判断,救了一车人的性命。

        实际上,到独龙江下乡,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样的险情。但有高德荣在,一起下乡的工作人员就安心不少,他凭着对独龙江地理气候的熟知和丰富的下乡经验,带着大家一次次化险为夷。

26.酒杯中的真性情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群众性格豪爽,酒量更是不可小觑。各村各寨,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斗酒,有些地方甚至偏要分出胜负方才罢休。独龙族群众也喜欢喝酒,在酒桌上他们可以没有保留,豪爽大气,热情率性。独龙族的高德荣也是海量,听说有一次一天下来喝了快20杯,到晚上开会的时候,仍然头脑清醒、思路清晰。

        那天到各村去调研,首先到的是迪政当村委会。气温突降,雨也下个不停。高德荣被雨隔在一户村民家,索性宾主有说有笑举杯畅饮起来。“‘老县长’,我明年打算再投入3万元,把游客接待中心扩大一倍。另外,还打算搞个养鸡场。去年种了1亩重楼,今年还想要再扩大……”主人兴高采烈地把自家的发展蓝图描画给高德荣听。“就要这么干,你放开手脚,我全力支持。来,干杯!”高德荣爽快地举起了酒杯。

       离开了开办游客接待中心的那户农家,经过一段平整的柏油路,“老县长”又来到了龙元村。村支书一看“老县长”来了,就吆喝大家把酒端了出来。高德荣一坐下,就请村支书给他介绍介绍村里的情况。“‘老县长’,现在我们村145户人家,家家都种上了重楼,再过个几年村民的收益就不得了了。”接下来是一些感谢的话,酒少不了是要喝的。高德荣再一次举起手中的酒杯,盯住支书的眼睛,笑眯眯地趁机立下了军令状:“你是村干部,又是种植大户,带头人的作用要发挥好。明年重楼一定要上到人均两亩。”

        “老县长”每到一个地方,村民们都要搬出自家的酒,邀他喝上几杯。每当听到好消息,高德荣更是主动地倒上酒,频频向村民们举杯。每次走访几个村之后,天都已经黑了。可是,“老县长”还不忘给随行的人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行程,但神色如常,指挥若定。布置完工作,自己就又端起酒杯,一边感谢大家辛苦工作,一边嘱咐早些休息。一饮而尽之后,大家就各自歇下了。

         现在上了年纪,他在家基本上不喝酒。可一下乡,和独龙族同胞们聚在一起时,总免不了喝上几杯。每次被老伴念叨出去少喝点儿酒,“老县长”就搬出独龙江雨季漫长,喝酒可以御寒祛湿、保护身体健康的说辞,来做挡箭牌。

    27.老县长的N件宝

        小小的一辆车,要装的东西可真不少,锄头、斧头、砍刀、撬杠、铲子、锤子、绳子、被子、照相机、摄像机、药品,有时还有锅碗瓢盆、油米酱盐和炸药,像个五金杂货铺。用平常的眼光来看,这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东西——当然除了炸药;而在“老县长”高德荣的眼里,它们可件件都是宝贝呢,每次下乡时都带上些,成了他随身携带的N件宝。

         独龙江境内路况复杂,人走在公路上,要时刻注意提防头上的飞石,脚下的激流,前方的断桥和后面的塌方,进退两难是常有的事情。这些状况一旦发生,“老县长”的宝贝就派上了大用场。抬石头、铲泥土、清理路面,这些工作对高德荣及他身边的人而言已成家常便饭,常常还没等驾驶员停稳车子,老高就已经冲出去拿上工具开始抢通了。

       有一次,大雨中倒在路上的树拦住了车子,高德荣一阵刀斧招呼,清理干净路面之后却忘记了取下挂在腰间的砍刀。于是,那次回到县城,走在大街上,老高的“回头率”异常高,路人频频或回头或侧目地看着他,令他摸不到头脑,很是莫名其妙了一阵儿。

        照相机是“老县长”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随身携带的宝贝之一,据说庆祝贡山县成立55周年时,独龙江乡请人整理有关的摄影资料,很多从外面来的专业人士都说这是大家手笔。他们哪里知道,这些以假乱真的“大家手笔”都出自“老县长”高德荣那台老掉牙的古董照相机。

28.一杯清茶的情意

        “老县长”真是个怪人,面对到访的媒体记者不冷不热,时常当众卷人家面子,甚至发脾气。一有媒体记者联系到他本人说是去采访,高德荣就不高兴了,很不客气地回绝人家,说:“我个人没有什么好宣传的,我代表的是独龙江和独龙族同胞”。

         但也出现过,他破天荒地客客气气倒茶给记者的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高德荣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以致觉得根本无暇抽出几分钟时间给记者。“既然来了,就好好看看独龙江今天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至今仍旧存而未决的问题”,老县长一把将记者按到板凳上,随即转身倒了一杯清茶。“来到独龙江,你们就应该为独龙江做好宣传,帮我们独龙族同胞走出去。我这杯茶是代表独龙江人民倒给你的,不要采访我,独龙江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你们要采访的话,就应该多听听那些为独龙江建设做贡献的一线工作人员的声音,没有他们就没有独龙江的今天。”话音未落,高德荣就拉起记者的手,带去四处采访驻守边疆的武警边防官兵和外地来独龙江工作的一线干部。记者们一路采访,高德荣一路介绍。

        高德荣打心眼儿里崇敬钦佩为独龙江发展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们,尤其是外乡人;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根本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没有宣传的必要。无论如何抵触媒体对他个人的宣传,高德荣的心里始终觉得,当初自己在火塘边为记者亲自斟满、双手递上的一杯清茶,确有独龙族同胞、独龙江人民的真情意在其中!

29.危难中的“定心丸”

        2013年7月23日早晨,一场暴雨,独龙江乡境内水位暴涨,孔当村委会肯底小组一段公路的低洼处被淹,5户民房困于大水中。7位村民从睡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早已处于江水之围,无法脱身。顿时,哭声喊声混为一片,情况十分危急。

        施救工程队准备用转载机搭救,这时老县长高德荣赶来了,他及时制止了计划按这一方案实施的营救活动。考虑到转载机机身大、自重大,如果贸然施救,会加剧被困房屋的受淹程度,继而使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遭受进一步威胁。根据现场情况,高德荣急中生智,建议从公路安全处搭建便桥营救。在他的指挥下,短短的几分钟被困人员就安全脱险了。事后施救人员和围观群众还心有余悸,有人议论说,如果不是“老县长”及时赶到、指挥得当的话,后果还真不堪设想。

        3月2日,也是清晨。独龙江乡政府断了电,供电所负责人带队到孔目电站排查故障原因。时间还早,很多人家门户紧闭,想必还在睡梦中。“老县长”却已来到这里,与电站工人们一起在坝头清理沙石。在哗哗的水流声中,一个熟悉的声音想起:“同志们,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抢修,安全很重要,它决定质量、速度和效率。”听到“老县长”在,大家心里就有底儿了,因为他们知道:有困难的地方,老县长就会出现;只要有问题,老县长就会管,而且一管到底。

          辖区哪里发生了灾情或危难,无论时间早晚、无论现场多么危险,老县长高德荣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他就是当地群众的“定心丸”。

30.建筑工人的怕与盼

      建筑工人们对待“老县长”高德荣的心情有点儿矛盾——又怕又盼,既盼着他来,又怕他来……

         在独龙江施工作业的最大干扰来自恶劣的气候条件。从前在独龙江施工,一遇雨天就要停工,一停工工人就没钱拿,工人们着急,老板更着急。一年到头没几个晴好天气,工程进度也就十分缓慢。背井离乡到头来无利可图瞎折腾,久而久之没有工程队愿意再来。“老县长”高德荣思量再三,最终“发明”出一套可以在雨天不中断施工的办法:由施工方买来篷布和雨布,然后在划定的施工区域上撑起遮雨布。这样即便是雨季造访,也能保证一片无雨的施工区域。有了这套“防雨装置”,工人们雨天也照样可以进行户外作业。不能小视“先进技术”散播的力量,很快这套办法迅速在所有独龙江帮扶工程点推广开来。一位施工项目负责人说:“如果不是‘老县长’想出的点子,我们至今一遇雨天,还得在工地上干瞪眼呢!”

         急工人之所急,为施工队解决了“大难题”的大好人高德荣,工人们怎么会不盼着他常来呢?因为经常到工地,时间久了,高德荣也掌握了一些建筑知识要领,哪里没干好,是绝不会嘴下留情的,甚至不惜“自毁形象”地破口大骂。这使得很多工人又很怕他。

         可逢年过节,“老县长”就又会带着烟、酒和肉去工地上慰问施工队里的工人们,一改“监工”时的严肃,满脸堆笑。有时候,还会拉来州里的领导,说是要好好感谢工人们为独龙江发展所付出的辛劳。

        工人们心里有数,在外打工闯荡多年,如此真诚善意地感谢尊重他们的地方官儿,绝对为数不多!

31.贴身司机的苦与乐

          跟随高德荣工作多年的司机肖师傅,是个很有亲和力、谈吐又幽默的人,独龙江的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有他在的地方,就有爽朗的笑声。他经常跟大家说“老县长”的各种轶事,如果高德荣在场则不时地补充或纠正,顿时又洋溢出一片欢声笑语。但是肖师傅心里也掩藏着难以言表的苦衷。

        按说,高德荣是享受副厅级待遇的干部,要说跟着这样的“高官”还捞不到“实惠”,恐怕很多人不信;如果说跟着“老县长”,什么好处都没沾过,日子还苦不堪言,这话就更少有人相信了。

       肖师傅给高德荣开车多年,至今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半间瓦房,一家人租住在县城。起初迫于家庭压力,没有办法的肖师傅不止一次向“老县长”反映过自己的困难。可高德荣听完总是不做声,也就没有了下文。后面时间久了,肖师傅渐渐摸清了他的脾气,再也没向高德荣提起过自己家里的困难,有困难也反而在他面前装得跟没事人一样。可是,每每想到家里患有重病的妻子,读小学仍要人照顾的孩子,常年奔波在外的肖师傅心里到底很不是滋味,有时候干脆背着“老县长”偷偷跑去哭一场。

        其实,高德荣不是不知道肖师傅心里的苦楚,只要有机会,他都会让肖师傅去县城办事,顺便也回家看一眼。但这样的机会毕竟还是太少了,独龙江帮扶项目千头万绪,肖师傅也是个把月才能回县城一趟。可是,每到年底临近大雪封山之际,“老县长”都会打发肖师傅赶回家,多陪陪妻儿。

         虽然,老高为肖师傅所想所做的这些并不解决根本困难;但是,肖师傅心里明白,“老县长”是个有原则的人,也就只能帮他这些。

        “跟‘老头子’在一起,精神层面是丰富了,可物质层面却相当的清苦。”肖师傅表示:即便如此,假设可以重新来过,他依旧选择做高德荣的司机。虽然日子过得苦,但心里是快乐的、充实的,自己无怨无悔。肖师傅的话中,有理解,有敬佩,也有忠诚和追随。

32.培训独龙语的夜校

        语言是流淌着的民族文化;高德荣还是一位独龙语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1973年,高德荣在独龙江工作队任职。有一次,他们在乡里的一块空地上开会,向老乡们宣讲如何种地。在其他地方,这项工作也许非常容易开展;但面对独龙族群众,却遭遇异乎寻常的困难。独龙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语言沟通难题成了教学工作开展的拦路虎,给普及农业知识设置了很多障碍。通公路之前的独龙江乡,村与村之间的路程比看起来的距离远多了。高德荣和工作队的同伴们,一个村子走完,又到另一个村子,从村头走到村尾,来回奔走教农民如何种地,发展生产。

        1988年,高德荣组织了独龙语夜校培训班。一年后,又推荐教员到昆明参加独龙语培训。培训结束后,高德荣带着独龙语教员跑遍独龙江,动员独龙族青年男女到夜校学习文化知识。独龙族长期居住在深山之中,物质生活很匮乏,文化知识更别提了,动员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首批招到的学生并不多,即便如此,高德荣带着一伙人还是坚持下来了,他对学员们说:“你们现在好好学习独龙语,以后好好教育自己的子女,等你们的子女都成为有知识的人时,他们长大后还能为家乡做贡献,到时候你们的功劳可就不小了。”

        的确,独龙族人民生活状况还需不断改善,在通往小康的路上困难还有很多,但惟有持续积聚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成果,独龙族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33.路过家门的亲戚

         高德荣的表哥六十多岁,是巴坡村的一名退休小学教师,他们从小在一块长大,上初中时他比高德荣高一级,但考入怒江师范学校时又属同一级。表哥透露,高德荣脾气怪,但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因为他口才好,又有能力,说到做到,良心也好,说话又和气。

         没当领导时,高德荣每次到巴坡村都要来他家里坐坐,有时还到亲戚们家中吃吃饭、拉拉家常。可是自从后来他当了领导,每次下乡就都是行色匆匆了,就算在路上遇到,也只是热情地打个招呼,询问几句生活和身体的情况而已。高德荣经常关切地叮嘱表哥:“现在党的政策好,一定要保重身体,多活几年,好好享受生活。”每次路遇,匆忙说过几句话,高德荣就再也抽不出到家里坐坐的时间了。

       面对整天奔忙不歇脚的他,亲人们是理解的,也很挂念。毕竟高德荣当领导以来,独龙江发生了很多很好的改变。不通公路之前,从巴坡到贡山县城,要走三四天时间,回来时再背上八九十斤重的物资翻山越岭,不要说人,连马都会受不了的。凭良心说,要不是共产党,独龙江就不会有今天;要不是“老县长”,独龙江的发展就不会这么快。

        高德荣当领导不谋个人私利,不假公济私给家人、亲戚行方便,他以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带领更多共产党人一起建设独龙江,为独龙族同胞生产生活的发展处心积虑。亲戚们在越来越红火的日子里、在他对整个独龙族的深情厚谊中感受着浓浓的亲情。

        “‘老县长’就是独龙族的骄傲。”高德荣的表哥和其他独龙族同胞一样,希望他退休后也能作为独龙江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继续带领独龙江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在大家心中,高德荣永远都是那个“分分秒秒念同胞,时时刻刻记独龙”的好县长!

34.群众心中的好县长

         高德荣在独龙江群众中,几乎无人不识无人不晓。指着高德荣的背影,随机问身边的独龙江老乡,回答都是“那是我们的‘老县长’!”

         在当地流传着一首名为《老县长——致贡山县老县长高德荣》的诗,表达了当地群众对高德荣的爱戴。这首诗这样写道:人们都称他“老县长”称呼里充满由衷的尊敬他乐意这样的称呼虽然他已是副厅官衔有关他的轶事十天十夜也说不完如果你到过贡山街头补鞋的大爷都知道老县长的故事一二如果你到独龙江你可能一不小心就遇到老县长在独龙江的草果林里我真遇到了他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过是个身材不高、脸庞堆满微笑的老人朴素的着装和山民无二他跟你讲话没有那种“公仆”式的官腔和套话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直来直去 实实在在如果在山道上遇到谁也不会多看一眼但我并不失望我开始更崇敬这位老人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一个人的高大真不在身材或者着装。

        还有一段关于老县长的快板书:

                        老县长,手机响

                        那是百姓有事讲

                        老县长,背竹篮

                        农用家具往里装

                        老县长,坐火塘

                        促膝交谈拉家常

       “老县长”三个字似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高德荣的独龙族同胞的脑海里、心坎上。当记者进一步问“他好不好”时,“好!”异口同声的回答坚定有力,那声音就像是落地生根过一样。当记者再问“怎么个好法”,独龙族同胞们瞬间又变得羞赧,小心而腼腆地蹦出几个字:“不会说”。其实,他们完全不用因为无法准确表达“老县长”的好而惭愧和自责。那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评价,以及不能列出详细理由清单的判断,无疑都是长年累月耳闻目睹高德荣一举一动后形成的直觉,已经再真实不过地反映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竖起的丰碑。

        独龙族同胞众口一致的一个“好”字,无以复加地表述了高德荣“为人”和“做官”中的水平和素质。


 

官网首页- 党建要闻 -党建常识 -基层动态 -八面来风 -宝相花 -白药报
© 2018 All Rights Rserved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滇)-非经营性-2022-0057
版权申明 隐私保护 滇ICP备050023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286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