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药

English
云南白药(000538)股票股价

露水草
为鸭跖草科植物蛛丝毛蓝耳草 Cyanotis arachnoidea C. B. Clarke 的根。秋、冬季采挖,洗净泥土,晒干。 多年生草本,高15~30(~80)cm,有成丛的基生叶,从中发出数枝披散紫绿色的茎,全株被丝状白色绵毛。根数条,较粗,稍肉质。基生叶带状,长8~20cm,茎生叶互生,较短,长2~3cm,基部有明显的膜质叶鞘。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复出而成头状,无柄或具短柄,为佛焰总苞所托,花有数朵;总苞片卵状披针形,苞片镰刀状弯曲;花瓣蓝紫色;萼片、花瓣各3片;雄蕊6,花丝长而上部扭曲,密生蓝紫色的毛;子房3室,顶端具疏毛。蒴果倒卵状三角形,顶端被毛。种子小,圆锥状卵形,稍有皱纹。 云南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海拔1100~2700m的山野、路边。亦有栽培。 味辛、微苦,性温。具祛风活络,利湿消肿,退虚热,通经,止痛之功。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木。 根主要含-蜕皮甾酮及-蜕皮甾酮-乙酸酯。蜕皮甾酮为昆虫变态激素,对动物有降低血糖和胆固醇的作用,并有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糖代谢与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露水草
12-23 09:35
藿香
为唇形科植物藿香 Agastacherugosa(Fischer et Meyer)O.Kuntze 的地上部分。于5~8月间枝叶茂盛时或花初开时割取地上部分,阴干。也有新鲜时切段阴干。配方用鲜藿香时,割取鲜品切段应用。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四棱,高0.5~1.5m,有时基部木质化。叶纸质,心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齿,叶面近无毛,背面被微柔毛及透明腺体。密集的穗状轮伞花序顶生,或生于小枝顶端;花冠淡紫蓝色;雄蕊伸出花冠外。小坚果卵状长圆形,腹面具棱,顶端具短硬毛。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全省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之功。用于暑湿感冒发热,胸闷腹胀,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外用于风湿骨痛,皮肤瘙痒。 藿香含挥发油、异藿香苷、藿香素等。具有抗真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和抗螺旋体作用。 本种始载于《嘉祐本草》。收载于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是多种著名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藿胆丸等以及现代中药制剂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原料。
12-22 10:55
鞭打绣球
为玄参科植物鞭打绣球 Hemiphragma heterophyllum Wallich 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多年生铺散匍匐草本,高20~60 cm。茎细圆形,下部纤细,横走,皮易剥离,黄褐色,有多数短枝及不定根;茎上部直立,黄绿色,被绒毛。叶两型: 主茎上的叶对生,圆心形或肾形,边缘有钝齿,两面均疏生白色柔毛;分枝叶多数簇生,无柄,叶片针状。花玫瑰红色或白色,单生叶腋;花冠筒状,裂片5,圆形。蒴果肉质,卵球形,红色或橘红色,成熟时果皮变为膜质,室间开裂。种子多数,细小,黑色,肉红色。花期春、夏季,果期秋、冬季。 分布于云南各地(除河谷地区外)。生于海拔1800~4100m 的草坡、灌丛及林缘。 味淡,性平。具活血调经,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之功。用于闭经,月经不调,肺结核,扁桃体炎,跌打损伤,风湿腰痛;外用于湿疹,疮疡,口腔炎,牙痛。 全草含鞭打绣球苷C、鞭打绣球苷A、环烯迷萜苷、苯乙醇苷等成分。 本种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为民间用草药。作为彝族传统用药还可治疗食积,腹胀等。有文献报道,鞭打绣球的乙醇提
12-22 10:48
蜜桶花
为玄参科植物来江藤Brandisia hancei J.D.Hooker 的地上部分、花、叶、根、全株。地上部分:夏、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花:冬季采摘,晒干或鲜用。叶: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根:秋、冬季采挖,晒干。全株:全年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 灌木,高达3m,全体密被锈黄色星状绒毛,仅枝及叶上面的毛逐渐脱落。叶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头,基部近心形,全缘,稀具锯齿;叶柄短,有锈色绒毛。花单生叶腋;花萼宽钟形,外面密被锈黄色星状绒毛,内面密被绢毛,萼齿宽卵状三角形;花冠橙红色,外面有星状毛,上唇宽大,2裂,裂片三角形,下唇较上唇低4~5mm,3裂,裂片舌状。蒴果卵圆形,稍扁平,具短喙,被星状毛。花期11月至翌年2月,果期3~4月。 分布于楚雄、昆明、武定、玉溪、永平、保山、丽江、德钦、贡山、大理、文山、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生于海拔500~2600m的阔叶林下、灌木丛中。 地上部分:味苦,性凉。归肝、心、脾经。具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之功。用于黄疸,胁痛,如黄疸性肝炎,急慢性肝炎;附骨疽,如化脓性骨髓炎,骨内膜炎;
12-19 08:53
管仲
为蔷薇科植物西南委陵菜 Potentilla lineata Trevianus 的干燥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干燥。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圆柱形。花茎直立或上升,高达60cm,密被开展长柔毛及短柔毛。基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有小叶6~13(~15)对;连同叶柄长6~30cm;小叶片倒卵形或倒卵椭圆形,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多数尖锐锯齿,上面伏生疏柔毛,下面密被白色绢毛及绒毛,托叶膜质。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较小;托叶大,革质,卵形,鞘状抱茎,两面生毛。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瓣黄色;花柱近基生,子房无毛。瘦果光滑。花、果期6~10月。 云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海拔1100~3600m的山坡、草地、灌丛、林缘、地边。 味涩, 性凉。归胃、大肠、肝经。具清热止血, 收敛止泻之功。用于食积腹痛,泻痢,痢疾,咯血,吐血、衄血,痔疮出血,崩漏,带下,痛经;烧烫伤。德昂族将根用于收敛止泻。用于赤白痢疾,肠炎,消化不良。 全草含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 本种收载于2 0 0 5 年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四册彝族药(Ⅱ
12-19 08:44
滇紫草
为紫草科植物滇紫草 Onosma paniculatum Bureau et Franchet 的根及根皮。秋季采收根,或剥取根皮,洗净,晒干或鲜用。 二年生草本, 高4 0 ~ 8 0 c m 。主根粗壮,圆柱形,外皮暗红紫色。茎单一,直立,不分枝,密生短伏毛及具基盘的长硬毛。基生叶密集丛生,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全缘,表面被糙伏毛,背面中脉被长硬毛;茎生叶渐小,披针形,抱茎或稍抱茎。蝎尾状聚伞花序,呈圆锥状,顶生或腋生小枝顶端,花后伸长;花萼裂片5,线形至披针形,具糙毛;花冠筒状钟形,蓝紫色,后变暗红色,5浅裂;雄蕊5,内藏;花柱丝状,伸出花冠之外。小坚果4,近卵形,褐色,具疣状突起,包藏于花萼内。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永宁、永胜、昆明、蒙自、楚雄、双柏、南华等地。生于海拔2000~3300m的向阳山坡草地、疏林中。 根:味甘、咸、微涩,性寒。具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功。用于麻疹肺炎,热病发斑,疮疡溃烂,湿疹,烫伤。白族将根用于红崩白带。彝族将根用于昏厥不省人事。根
12-18 10:05
滇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滇黄芩 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 var. amoena 的干燥根。秋、冬季采挖,洗净,晒至半干,撞去外皮,切片,晒干。 多年生草本。根茎近垂直或斜行,粗壮,圆锥形,径可达1cm以上。茎直立,高15~30cm,丛生,多分枝,四棱形,常带紫色,沿棱上被倒向或近开展的微柔毛。叶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4~3.3cm,常对折,边缘有不明显的圆齿至全缘。花对生,排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叶状;花萼常带紫色,被腺毛及柔毛,背部有盾状附属物,果时增大;花冠紫色或蓝紫色,冠檐二唇形。小坚果卵球形,棕褐色,具瘤和短柔毛。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分布于云南除南部和西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生于海拔1300~3200m的云南松林下和灌丛草地中。 味苦,性寒。具除湿热,泻实火,安胎之功效。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湿热泻痢,黄疸,热淋,目赤肿痛,痈肿疔疮,积热吐衄,胎动不安。 含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及黄酮类化合物、千层纸甲素、滇黄芩新素等成分。有抗血小板凝集、抗肿瘤、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12-18 09:45
滇丹参
为唇形科植物云南鼠尾草 Salvia yunnanensis C. H. Wright 的根。秋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干。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有短缩直伸或斜生的根茎,根纺锤形,褐色或朱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枝丛生,不分枝,被灰白色开展的长柔毛。叶大多基生,为具1~3对小叶的奇数羽状复叶,有时为单叶,小叶卵形、长圆形或椭圆形,顶生小叶较大,侧生小叶较小,顶端钝圆或锐尖,基部浅心形或钝圆,边缘具整齐或不整齐的圆齿。叶面平或是网状皱,密被灰白色平伏的长硬毛,背面紫色,平或呈网状凹陷,被长柔毛。轮伞花序有4~6朵花;花冠蓝紫色,冠筒狭,伸出萼外即向上弯,至喉部突然扩大呈喇叭形,上唇镰刀形,上举呈盔状,顶端微凹,下唇侧裂片卵形,中裂片突出,扇形。花期4~8月。 分布于丽江、永胜、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弥渡、临沧、禄劝、昆明、嵩明、澄江、蒙自、罗平、马龙、昭通等地。生于海拔1800~2900m的山坡杂木林、山坡草地、路边灌丛。亦有栽培。 味苦,性微寒。具去瘀止痛,活血调经,清心除烦之功。用于月经不调,癥瘕积聚,心烦内热,骨节疼
12-17 10:15
锦鸡儿
为蝶形花科植物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Buˊchoz) Rehder 的花、根皮。花:4月中旬采收,晒干。根皮:全年可采收,根挖出后,洗净泥沙,除去须根及黑褐色栓皮,再剥去木心,将净皮切段后晒干。 灌木, 高达2 m 。小枝无毛。羽状复叶, 有小叶2 对; 托叶三角形, 硬化成针刺。叶轴脱落或硬化成针刺而宿存;小叶羽状排列,在短枝上的有时为假掌状排列,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上部1对较大,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10~25mm,先端圆或微缺,常具刺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花单生,花冠黄色,常带红色。荚果圆筒形,无毛。花期4~6月。 分布于昆明、大理、迪庆、巍山、南涧、漾濞、会泽等地。生于海拔1600~2000m的山坡、灌丛中。有栽培。 花:味甜,性微温。归肝、脾经。具祛风活血,止咳化痰,滋阴健脾之功。用于痨热咳嗽,跌打损伤。根皮:味苦、辛,性平。归肺、脾经。具滋阴强壮,活血调经,祛风利湿,解热,清肺益脾之功。用于高血压,血崩,白带。 根含生物碱、苷类、皂苷和淀粉等成分。具有降压作用。 本种始
12-17 10:12
蒲公英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的带根全草。开花初期连根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多年生草本。根垂直,单一或分枝。叶莲座状平展,矩圆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深裂,侧裂片4~5对,顶裂片较大,基部渐狭成短叶柄,被疏蛛丝状毛或几无毛。花葶数个,上端紫红色,被密蛛丝状毛;总苞钟状,淡绿色;舌状花黄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上部有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冠毛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于昆明、曲靖、昭通、玉溪、楚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等地。生于海拔1950~2600m的田野、路旁。 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之功。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胆碱、菊糖和果胶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胃溃疡、利胆及保肝等作用。 本种始载于《唐本草》。收载于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是重要的清热解毒药。其用途较广泛,对多种炎症有明显
12-16 09:20
数据正在加载中...
首页
参观报名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