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000538)最新股价
云南白药科研结硕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3-02-07    查看次数:21171
T浏览字号
分享到:

        2013年1月18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云南白药集团下属子公司省药物研究所独立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从如林强手中脱颖而出,摘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中医药行业10年、中药行业近20年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空白,也是云南医药卫生界自1999年科技奖励改革之后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充分表明云南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步入全国前列,必将为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研究、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自然物种资源保护做出重要的贡献,并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一、公益支撑 助云药腾飞
        低纬高原地区是世界上自然地理最为复杂、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最为多样的特殊生态区。云南作为世界十大低纬高原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低纬高原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统计,云南省有6559种中草药资源,占全国总数的51%,其中,药用植物6157种,居全国首位。聚居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很早以前就对这些资源就广为应用,他们就地取材,治疗疾病,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这些散落于民间的单方、验方也再一次使许多藏在深山人少识的天然药物浮出水面,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珍贵资源。然而,云南的天然药物是否都有详尽的记载呢?它们的分布状况、性状是否为人们所熟知呢?这些药用植物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云南天然药物多数种类属于野生,量小而分散,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更新速度慢、基础研究滞后、种源混杂、规模化种植品种少、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摸清家底、确证种源迫在眉睫。
        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科技项目、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中药现代化(云南)基地专项支持下,云南白药科研团队以天然药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为己任,“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重大项目从1970年到2008年,行程80余万公里,系统摸清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现状,为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和民族药的抢救传承提供了最基础、最全面的研究支撑,对天然药物基原鉴定、新药开发、药材质量标准制定、临床治疗、药物安全使用及医药人才培养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已在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制药企业中广泛应用。该成果转化程度高,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和扩散力,应用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6亿元,利润4.76亿元,税收3.60亿元。
        业内权威专家称该项目“是一件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之善举”;“项目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带动作用之强,树立了同类研究的典范,借鉴价值高”;“项目的实施,将传统低附加值的民族药资源,转化成现代高附加值的优势资源,形成了新的民族药经济增长点”。
 
        二、野外调查  摸清云药“家底”
        40年如一日,云南白药科研团队长期坚持野外调查,采用“全面+重点+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方法,拍摄原生态天然药物彩色照片近16万张,采集标本11082种80378份,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系统摸清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现状,为全面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该区域天然药物资源取得了第一手详实的科学资料,调查深度和广度超过历届。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
        2000年,上任伊始的云南白药科研团队负责人,云南省药物所所长朱兆云审时度势,认为“资源是产业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天然药物资源是发展云南医药产业的切入点”,在相关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开始重启“低纬高原地区(云南)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及研究开发”重大项目,促进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药物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但此时正逢药物所刚从濒临绝境的老科研院所完成改制,既失去了财政供养,又没有新的资金来源,账上的钱连发职工工资都成问题,而要搞科研项目需要的是大量资金投入,困难可想而知。让朱兆云毅然决定上这个项目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对得起“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这块牌子,要对得起大自然赐予云南人民的丰富天然药物资源宝库。
        药物所资源中心主任高丽在回忆起当年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仍然感叹朱兆云的胆识与魄力,因为资源调研这种项目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出力不赚钱的事,一般人是不会干的,但朱兆云所想的并不是要赚钱,而是为云南长远的医药事业发展考虑。朱兆云对大家说:别急,等有了一定成果,一切都会有的。
        于是,项目组成员搭公交、坐班车,提着编织袋、标本夹、照相机等大堆的工具,开始了艰苦的调研旅程。冒严寒、顶酷暑,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三迤大地数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河流峡谷,碰上滑坡、泥石流和高寒缺氧是家常便饭,蚊叮虫咬更是早已习以为常。
        2008年,项目组最终圆满完成了天然药物最丰富地区的本底调查。在摸清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现状,进行药物资源科学研发,药物资源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其间,逐步得到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科技项目、中药现代化(云南)基地专项、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支持。
 
        (二)薪火相传创辉煌
        现年已经76岁高龄的戚育芳老师是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药物所工作的老职工,项目重启后被返聘回来参加天然药物资源调研项目。她说,野外调查,收集、制作标本是先决条件,为了准确鉴定出每一种药物的科学名和分布地,就必须要在它开花挂果的时候去寻找它,时机稍纵即逝。在她70岁那一年,有一次到保山去做野外调查,由于坐车的时间太长,双腿肿胀,到了医院被诊断为血栓,必须手术,但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她坚持只做简单处理就再次踏上采药的山路。
        当问及项目组的年轻人符德欢、邱斌和周培军,为什么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浮燥风气之下能够坚持十多年做这样一份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工作,他们都说,是受到了朱所长她们这些前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和感染。朱所长常鼓励大家:“野外调查大多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工作,要有安贫乐道、敬业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我们的野外调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 朱所长不仅经常给大家分享在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普查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野外考察安全知识,为野外组配备了全所最好的越野车、照相器材以及全套野外设备,还经常亲自带队开展野外考察。
        2009年5月份,朱兆云带队到怒江的独龙江进行资源调研。当时,独龙江刚解除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状态,雪山丫口堆积的雪还有一人多高。一路上朱所长与队员们一起吃当地难咽的大饼,喝原生态的独龙江水,住没有卫生间、被褥潮润的小旅馆,早晚洗漱要跑到200米以外的工地上,冰冷刺骨的独龙江水一入嘴牙齿都感觉麻木,一上脸感觉就是冰刀刮在脸上。在江边考察采集时,每个人的腿上和背上都有几条吸饱了血的蚂蟥,伤口一直在流血,但大家稍作处理又打好绑腿继续工作。在返程途中,雪山丫口一个隧道内顶层石块突然坍塌,数吨重的巨石恰好落在车子正前方,让大家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把落石用锤砸小、搬开,这个时候,头顶上方还不停的有小块的落石往下掉,溶化的雪水淋湿了每个人,雪水寒冷刺骨,浑身哆嗦,几个小时后,车终于顺利开出隧道,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视野模糊,但大家心里充满了脱离险境的喜悦,什么劳累、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三、综合研究  为云药建档立卷
        有了野外调查的强力支撑,云南天然药物家底逐步变得清晰可识:以朱兆云为组长的科研团队准确鉴定354科1534属4012种天然药物;翻译确证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系统整理研究附方5816首,确证附方使用药物基原1679种;首次系统筛选研究99种特色天然药物;首次编研《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重要天然药物》、《云南民族药志》3部15卷系列专著共755万字;建立3个共享信息数据库。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相关研究空白。
        (一)正本清源出精品
        近几年,随着年岁逐渐增大,戚育芳老师开始更多地从事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她那书籍堆积如山的案头连摆放一个多余的杯子的地方都没有。
        由于天然药物研究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学科,涉及中药学各分支学科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中医学、文献学等众多学科,需要具有综合集成的研究思路,从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既要系统总结历代相关内容研究成果,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又需要充分吸收现代传统药物的研究成果,收集国内外现代研究资料。选择有效信息,认真考证,在归纳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精炼简洁明确的结论。戚育芳说,为了保证收载药物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科学性,每一种天然药物、每一种民族民间用药的确定都需查阅大量的资料:拉丁学名需按新出版的《Flora of China》作订正及编排索引,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和评价;为避免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需与历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及地方标准等逐一核对校正;为做好民族药系统研究,还需翻译确证多种民族语言文字药名。
        每次开会,朱兆云都会要求大家“资料整理工作量浩大,搜集宜广、整理宜细、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有一天上午,项目组成员周培军在校稿过程中因为一个疑问去资料室查资料核对,竟然在资料室看见所长手里拿着一株植物仔细地核对着一卷《云南植物志》。所长见到他,说了一句“帮我找下金叶子,在《中华本草》第几卷,谢谢!”然后继续边核对书边记录。周培军事后才知道,那天所长刚从山上采了一些金叶子做药材标本,为了确认是不是所需要的种,带了标本来资料室核对。从这件事上,周培军真切感受到了朱所长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的踏实、严谨、认真。
 
 
        (二)一抹药香飘四方
        水虎掌草:别名小黑药、地黄连、黑鹅脚板。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粗壮……翻开《云南天然药物图鉴》,淡淡药香似要透纸而出。
        2003年,云南白药科研项目组在艰苦的条件下,终于完成了《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第一卷的拍摄及编撰工作,并开创性地将云南境内的天然药物资源作野外全彩拍摄。项目组成员李学芳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出版社谈《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的出版合同时,朱所长拿着计算器,一页纸多少钱、一张图要多少钱地讨价还价,让出版社把价格降到最低。事实上,药物所也没有让出版社失望,《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系列丛书不仅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而且用出版社领导的话说,此生能编辑出版一套这样的作品,于愿足矣。
        这套一共8卷系统介绍云南药用植物的彩色图谱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云南没有天然药物资源图谱的空白,同时,从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原、生态适应性、功用、民族民间应用情况以及现代研究等多方面对每种药物进行系统地调查整理和评价。使长期家底不清、无序利用的云南天然药物研发从此有了科学依据。正因如此,这套《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在药学界和植物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将《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列为教学辅导用书,项目成果被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香港中文大学、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众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生产企业广泛应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四、自主研创  民族药绽放异彩
        在长期不懈的研发工作中,云南白药所省药物所打造了一支集原生药采集、鉴定、资源研究、提取分离、药物安全性评价、药效验证、药物制剂工艺、药品质量标准、中试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新药研究正规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研发原创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药9个,其中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走出了一条云南天然药物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灯盏花儿开
        1969年,云南省文山州邱北县的罗老医生贡献出用灯盏花治疗中风的秘方。然而,此灯盏花来自哪花、哪草、哪种呢?药物所科研人员对灯盏花原植物基原和资源进行了研究,确认了苗族药灯盏花治疗中风。在此基础上,通过药理筛选,确定并命名了灯盏花素,并成功研制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花素片、益脉康片4个新药,其中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益脉康片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灯盏花素片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造福上千万患者,成为国内单味民族药开发的典范之一。该系列药物转化程度高,具备了很强的带动力和扩散力,近三年累计销售额30.08亿元,利润4.63亿元,税收3.18亿元。
        (二)金品  精品
        进入20世纪90年代,药物所又将目光投注到彝族药上。出生于中医药世家,从小就受祖辈熏陶的朱兆云带领团队,对自己家祖传用药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再开发。1999年底,依托这个基础,依据彝族药经科学验证后开发出的民族新药——金品系列获得生产批文。短短几年间,药物所成功研制痛舒胶囊(片)、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新药,对跌打损伤、肩周炎、风湿关节痛、痛风、乳腺小叶增生等常见病、疑难病疗效特别显著。肿痛气雾剂、痛舒胶囊(片)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民族药与现代药物剂型相结合,项目组还首创了使用气雾剂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并且在民族药民间使用方法基础上从处方上将口服与外用分开,使口服更安全,外用更有效。金品系列创新药物主治病症痛风、乳腺小叶增生、跌打损伤、风湿类疾病均为常见病、疑难病,采用西药治疗副作用大、周期长、止痛效果不明显,应用该系列药物治疗具有疗效独特、副作用小的特点,在临床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品系列药物成功产业化推广后,近三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利润1331万元,销售额2.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200万元。
        (三)以身试药为研发
        中药、天然药物和民族药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有一定的临床使用经验,试用的风险不言而喻。但每到这种时候,总是朱兆云第一个带头试用,带动大家都积极参与。2010年,药物所开发了一个新药,处方中含有附片,由于当时购买的一批药材在炮制时胆巴处理不干净,而根据现有质量标准未对该项指标进行检测,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当时朱所长和副所长赵毅为了对新药的口感进行调整都试服了一瓶,都出现了胃肠道反应。也就是通过这次事件,不仅该项目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还在除了广泛关注的双酯型生物碱的原因外,找到了一直困扰研发的安全性隐患原因,排除了附片毒性的可能。在关注了附片胆巴问题后,之后的多批次试验均没有发生安全性问题,完全突破了附片使用的瓶颈。
        副所长王京昆说,在研创新药的过程中,为了确证药物的安全性,科研人员在动物实验过程中,被狗咬、被老鼠咬都是常有的事,但大家往往都是打完疫苗又立即回到工作岗位。
        在他们心中,吃这些苦、受这些累都是非常值得的,因为通过新药研发,可以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云南的生物资源发展,从而更多地造福大众健康。
 
 
        后记: 
        展望云南白药的未来,相信通过研发资源的有效整合,依托现有一流的管理营销团队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加快推进“让传统中药融入现代生活”的“新白药•大健康”战略,进一步从基础理论、产品创新、生产技术、资源保护、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对中医药进行深入挖掘和发展,研究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产品,推进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为人类健康品质生活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全国服务热线 :

走进白药

微信公众
© 2018 All Rights Rserved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滇)-非经营性-2022-0057
版权申明 隐私保护 滇ICP备050023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286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网站地图